您现在的位置:宝绿 > 宝绿功效 > > 好戏还须深挖

好戏还须深挖

2023/7/23 来源:不详

  □本报记者于国鹏

  第九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第25届曹禺戏剧文学奖)日前揭晓并举行了颁奖晚会。话剧《惊梦》是5部获奖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的编剧毓钺说,写一个戏,别先想怎么轰轰烈烈,“先挖吧。挖出那些作为戏必须要有、且不可或缺的东西来再说。”这是他的获奖感言,也是创作心得:好戏就是这样挖出来的。

  毓钺提到的“挖呀挖”,正是前段时间在网上广泛流传的那个视频。他说:最近网络上流传一位女教师唱的儿歌,“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一时间疯传,还翻出了很多版本。网络上的东西大多很无聊,但这个挖呀挖呀挖,却触动了我……种什么样的种子开什么样的花。

  挖这些“戏必须要有、且不可或缺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毓钺解释:“不是站在台上面对观众把你想说的喊出来就完事。努力掌握戏剧自身或本体所应具有和必须具有的那些,至关重要。人物、性格、故事、危机、扭结、主题在情节中的自然流露……”他认为,“好看的戏”必须由此而来。

  这实际包含着很多普遍性的内容。无论什么戏,如果这几方面做不好,很难成为“好看的戏”。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写得好,就为一部戏打好了基础。剧本不扎实,立不住,纵然艺术家再优秀,恐怕也无法将朽木雕成花。这其实就是毓钺所说“种什么样的种子开什么样的花”的意思。

  我留意到,这一届曹禺戏剧文学奖颁奖仪式中加入了献花环节。5部获奖剧作的主演上台,为剧作家献花,向剧作家致敬。与往届不同的这一设计,是为了充分表达对剧作家的尊重和礼遇,其实也寄托着对创作的尊重和礼遇,体现了对优秀作品的期待与追求。再联想到现实中存在的另一种现象,有些作品号称打造精品,但在海报上连剧作家的名字都没有一席之地。两相对比,更觉意味深长。

  认真了解一下那些优秀作品背后的故事,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点,这些作品体裁不同题材各异,但无不是作家、艺术家苦心孤诣“挖呀挖”的结晶。创作者勤奋地挖呀挖,挖到了丰富的第一手素材,他们又善于边挖边思考,能够从人们熟视无睹的事物中挖出新东西来,继而在此基础上,巧妙展开艺术想象,最终构思创作出一件件独具一格、新意迭出的作品。前不久,省作协原副主席、著名作家赵德发出版的长篇小说《黄海传》,也正是这样一部“挖呀挖”,且挖出很多新东西的作品。

  为黄海作传,自然要条分缕析,写清楚“传主”黄海的前世今生,甚至还要展望一番未来图景。写黄海,自然也不能仅仅描述其波翻浪涌,还要研究海洋文明,如作者所说“试图弄清其内涵与外延”。这当然需要作者“挖呀挖”。在济南举行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上,我恰巧遇到从日照前来出席研讨会的发言嘉宾赵德发。研讨会结束后,从会场往外走的路上,我对他进行了一段“速访”,听他简明扼要介绍《黄海传》创作过程和心得,听他解密为创作这部作品“挖呀挖”的那些故事。

  据介绍,为了把《黄海传》写好,他力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方面,爬梳海量资料,钩沉黄海历史。他将书房里有关海洋的书都找出来,并从网上陆续买来几十本,一起排在身后的书架上,随手可取,有空就看。另一方面,他沿黄海西岸行走,深入采访。他表示,30年来,曾多次坐飞机飞越黄海,坐轮渡跨过胶州湾和渤海海峡,还从日照坐船去韩国平泽进行文化交流。“年,我在日照文友山来东的陪同下,在沿途诸多朋友的帮助下,从长江口走到了鸭绿江口。”他说,“在我看来,这次黄海沿岸行,不只是为了写作所进行的必要采访,更是向黄海致敬的一个仪式。”

  读这本书,有一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正是因为深入地“挖呀挖”,《黄海传》勾勒黄海的历史变迁时,既科普了许多历史地理方面的硬知识,又融入了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和文化故事。二者相互关联,相互生发,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在谈到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时,书中写道,40多亿年前,海洋形成之初,几乎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全部。这时候,地壳板块在相互碰撞过程中有升有降。裂缝处不断涌出岩浆,岩浆凝结成的玄武岩经过高温高压,又变成花岗岩。与此同时,岩块上的“增生楔”也在扩大,最终它们的合体露出海面,形成大陆。直至距今万年前,它们才形成了今日的陆海格局。

  而在漫长的海陆演化过程中,大陆屡屡发生“海侵”与“海退”现象。围绕着这些“海侵”与“海退”现象,在黄海沿岸又诞生了许多民间传说,一直流传至今。例如,在胶州流传着一句老话:“沉了洪州,立了胶州。”青岛一带还有另一句老话:“沉了沧州立洪州。”在胶州西南方向多公里处,当地人祖祖辈辈也流传着一句老话:“淹了石河县,建了日照城。”虽有这些老话流传,但查阅一下古籍,无论是沉没于青岛外海的沧州、沉没于胶州湾的洪州,还是沉没于日照外海的石河县,都未有任何记载。从这些传说可以想象,“沉了”“淹了”的场景一定是无比惊心动魄。先民把这些惊心动魄的场景,把这种对于沧海桑田的记忆,凝聚到几句老话中,铺陈到几个传说中。这些老话给黄海的历史增添了厚重感,这些传说给黄海的色彩增加了更多色调。

  在我的老家莒县,城西10多里处,是远近闻名的浮来山景区。这个景区的主要景点很多,包括树龄近年的天下第一银杏树、《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校定经书的校经楼等。至于浮来山,主要由飞来、佛来、浮来三峰鼎足而成。关于浮来山因何得名,有这样一种说法,在莒城西眺此山,有水上浮来之感,故以浮来名之;另外还有多种传说,其中之一是说,远古时代,神仙浮丘驾鹤至此,正逢当地洪水泛滥,有一小山随水漂浮而来,神仙施展法术将山定住,此山遂被称作“浮来山”。《黄海传》中写到浮来山时说:“此山遍布石灰岩,岩石中有三叶虫化石和其他海生动物化石,证实浮来山在4亿多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隐没在大海之中。”也就是说,浮来山虽有如此之多的传说,但从地质学等方面考察,浮来山的形成其实也是“海侵”“海退”的产物。用专业术语来说,即地质学上的“海相沉积”。

  类似的科普知识,类似的传说故事,还有作者在海边工作和生活的亲历,交织而成《黄海传》。动笔之前,作者“挖呀挖”,挖出了那些创作这部长篇小说“必须要有、且不可或缺的东西来”。赵德发说:“回来写作时,我恍然觉得,自己成了一个老盐工,而且是沿袭古法,煮海为盐。我取来一罐罐一缸缸黄海水,满腔热情去煮,烟熏火燎,日复一日。终于,我有了收获,最后形成的近30万方块字,就是一个个盐粒子。”有了这一个个盐粒子,小说读起来才更有滋味,读者才能从中尝出真正的海味来。

  写成一部好戏或者好小说,需要“挖呀挖”。挖呀挖,不仅要付出辛苦,也要有耐心,还要多思考,才不至于白费力气,甚至挖偏了、挖错了。那些挖到最后拿不出成果来,或者成果很差的,查究一番就明白了,他们要么是装模作样假挖一场,要么是不辨妍媸乱挖一气。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46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