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杀那些年我们的校服
2023/11/14 来源:不详说道校服
是不是想到咱们本土校服
记得上学的时候
校服能少穿就少穿
嫌弃那必须的
但是N年后回味啊
还是青春满满
是不是满满的青春啊!
好啦!回到正题
校园君啊现在就给大家穿越
各个国家时代的机会
看看那些年那些国那些校服
苏联时期
苏联时期出现的“类女仆装”学生校服,
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有穿。
目前不少俄罗斯学校,
还保留着穿这种款式校服的习惯。
随着女仆文化的发展与带动,
这类校服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
不得不承认年轻、人白、腿长、脸萌就是好啊....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的校服似乎有点像早年的那种护士装,
是双层结构,里面是衬衫,外边套一条吊带裙。
这套低调的厚厚长裙绝对
符合国风相对保守的马来人。
新西兰
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
其实就是妥妥的英伦风了。
中国香港
香港虽然是前英国的殖民地,
可是香港的校服似乎受日本影响的更大,
基本上都是水手装与洋装穿插。
俄罗斯
战斗民族的校服真是太出乎意料了,
本来以为会很实用,很野性的。。。
没想到居然走的是女仆萝莉风?
请告诉我这是假的。。。
中国
大师群芳的年代,同样,反映在校园文化、
校园服饰上,比当下国内学校那千篇一律、
呆板的校服,更多了点清新和靓丽。
图为北京培华女中校服,是当时教会的贵族学校,
右一为12岁的林徽因,摄于年。
30年代,中式旗袍在校园内得宠。看看年《图画时报》上的上海中西女塾学生,真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作为最早开埠的城市,那时上海的逼格搞出全国一截,中小学学生制服引领全国风尚。
男生没女生那么多选择,大多都是长衫款款蓝衣飘飘的“长衫党”。阴丹士林布因为可以承受中国传统甩砸捶打等原始暴力洗涤手段而“永不褪色”,成了制作长衫的不二选择。
中山装也是时髦的选择。上世纪三四十年,上海交大就是一水的中山装,时代气息浓郁。图为年上海交大毕业生穿中山装的合影。
童子军的服装也是当时中小学校制服的一部分。年,“中国童子军总会”在南京成立。
后来,历史翻篇了,人民翻身了,衣服也变了。
全国人民纷纷穿起蓝色、灰色的干部服、列宁装、棉大衣。当时也没什么特定的校服,《青春万岁》里,北京女七中学生白上衣+蓝裤子的装束堪称50年代的学生爆款。
相比起来,祖国的花朵们穿的更花枝招展一些。上映的老电影《祖国的花朵》里,首都北京小学五年甲班的孩子们还穿花裙子,扎头花呢。
年的老电影《花儿朵朵》,尽管彼时已经山雨欲来风满楼,但起码在电影里,祖国的花儿们还是五彩斑斓的。
60、70年代,姹紫嫣红统统不见,65军装一统天下,全国人民身上都泛着绿光。那个时候几乎没有学校在正常上课,所以根本谈不上“校服”。
那个年代,无数个马小军穿着军装、军帽,把军挎包挎在脖子上,成群结伙地逛在大街小巷,拍婆子打群架吹牛逼,好像整个北京城都是他们的天下。
姜文拍出了65军装的另一种味道,那是青春毛茸茸的质感,马小军们过剩的荷尔蒙弄得整部电影都黏糊糊的。
但即使是全民绿军装的时代,仍然会有三六九等的区别。是大院子弟还是胡同串子,看衣服就知道了。《血色浪漫》里的黎援朝们登皮靴,戴栽绒帽,身上那件将校呢军服更是让身份的鸿沟尽显。
革命浪潮消退后,学生身上终于不再是万里江山一片绿了。电影《我11》里,20世纪70年代,几个在西南三线地区子弟学校就读的学生恢复了白衬衣+深色裤子的经典造型。
80年代,中国学生的校服终于迎来了春天。那时流行过女孩穿背带裙,男生白衬衫、蓝裤子的校服组合。
朴素,干净,纯洁。在那一代人心里,80年代就是一个白色的梦。
水手服,也是80年代的象征之一,为当年的流行文化做出了贡献,也为今天的中年猥琐大叔酒后回忆青春提供了素材。
90年代,丑得人神共愤的“面口袋”终于出现了。80后的回忆里,一定少不了一件蓝绿色调主体,工艺粗糙,面料劣质,剪裁宽大,手永远在袖管里晃荡,女生把夹克穿成风衣的“面口袋”。
别看现在的青春怀旧电影把“面口袋”拍得美轮美奂,校园君负责任地告诉你,那是假象!
当年披着面口袋的你,是这样的。不过丑校服也有优点,结实、耐脏、易干。穿上校服,大家都一样,炫富途径又少了一条,做到了校服面前人人平等。谁是王宝强,谁是王思聪,你根本看不出来。
俺们90后也是穿着“面口袋”长大的。但在西方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侵袭下,俺们开了眼,终于知道神马叫美丽的校服,也开始了对完美校服的设计和想象。校园君就很中意腐国和霓虹国的校服风格。
但95后、00后,他们可能更中意《一起来看雷阵雨》里四位村帅的校服,啊,真是土帅土帅的……
差点忘了《小时代》的伪英伦风。总体而言,四娘的眼光比芒果台好像要好那么一丢丢的……
在丑了许多年之后,关于校服的争议越来越大。有些学校已经向丑开炮,抛弃“面口袋”,但多数中学仍坚持统一的运动款式校服。
好了好了下车啦!
不得不感叹啊时光这东西啊!
大家今天看了这期的校服
也让回忆杀给杀了一期了。
上海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