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鹅背驮连花盆宝地,就是记忆中的

2023/7/30 来源:不详

“玉鹅”背驮“连花盆”的宝地,就是记忆中的范庄

我的老家——范庄,是阳谷县十五里园镇的一个小村庄,地处十五里元镇北约3.5公里,张秋镇西约4公里,阳谷至张秋镇公路南侧。全村总人口人,其中,常住人口人,迁移到外地兴业和在外工作人员人。村子总人口数虽然不多,但却是一个多姓氏族人共居的村庄,现在居住着无血缘关系的两“范”姓、两“李”姓、两“刘”姓及“高”、“赵”等姓氏族人,历史上还曾有“楚”姓和“杨”姓。

村子各姓氏族人都非常淳朴、厚道,几百年来他们和睦相处,相互包容,勤恳地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繁衍生息。

我童年时,常围坐在村里耄耋老人的身边,听他们讲述我村几百年来的沧桑变化,听他们动情的诉说着我村是一个风水宝地的美丽传说。

我村原名不叫“范庄”,而叫“樊家庄”。到清朝末年,我村还仍叫“樊家庄”(我李氏族人于光绪元年即年修谱时写的谱序中,所记载的村名还是用的“樊家庄”)。这是为何?据老人讲,相传这里原是樊氏族人开垦出来,并在此安家。他们把村名定为“樊家庄”。到元朝末年,皇帝昏庸无能,致使黄淮流域战乱不断,那时官府向农民要的苛捐杂税又年年增多,再加之连年水、蝗灾害,农民不堪重负,纷纷起义。樊氏族人为拯救农民脱离苦海,也加入农民起义军,后官府勾结地主、乡绅,组织联军围攻农民军,农民军因寡不敌众而败。这支农民军中有一将领姓樊,因此樊氏族人受到株连,有的被杀,有的逃亡他乡,樊家庄成了空村。

时至明朝永乐年间,随明朝移民大潮,村子各姓氏族人先后到这里安家定居,村名仍延用“樊家庄”。直到清朝灭亡,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革命胜利后,在重新编制乡村建制时,因村子已无樊姓族人居住,而当时居住的范姓族人又最多,村名才改为“范庄”。

村里的老一辈一直向后人传讲着一个“玉鹅”驮“连花盆”的故事。相传有一风水先生路过这里,连说这里是块宝地,说村中间这个坑是只“玉鹅”,你们的房屋和院子都坐落在“莲花盆”里。村里老人知道后,赶忙留风水先生吃饭,向他求教如何保护好这块宝地。风水先生做了点拨和指教。几百年来,村子各姓氏先祖按风水先生的要求保护着这块宝地。到我童年时期,虽已过去几百年,但“玉鹅”和“连花盆”的轮廓还依稀可见。

村子占地面积不大,但却在村的东头、西头和中间各有一个大水坑。三个大坑常年有水,从春到秋,坑里的水一直碧波荡漾。村中间这个坑就是传说的那个“玉鹅”。从形状上看,这个坑呈东西走向,很像鹅身体的样子,它背朝北,腿朝南(向坑里流雨水的水道),坑的东北角有一条向北偏东的水沟(似像鹅的颈),紧靠水沟北头的东边又有一个小水坑(似像鹅头),小水坑和水沟相连。这样把各部分连起来看,这个水坑确实像一个炯炯有神的大鹅。

坑的北岸(即鹅的背)是场院,场院紧连东西街路,村的东、西两头各有一条向东北和西北的路。两条路分别穿过村后皇张渠上的石拱桥,连接到阳谷通往古运河张秋码头的驿道(村民称它为官路)。这样,站在场院上把各条路连接到一块看,就像一个巨大的盆。这种地形被风水先生称作“莲花盆”。村民的房屋均在东西街路的北边,通向东北和西北两条路的里侧,所以村民们均感觉像居住在“莲花盆”里一样。

再把“莲花盆”和被看成“玉鹅”的坑连到一块看,就形成了“莲花盆”被“玉鹅”驮着的样子。这就是几百年祖辈传说的“玉鹅”驮“莲花盆”的故事。

几百年来,村里世代先祖一直深情地爱着、精心地装点着这座秀美的村庄。到我童年时期,已把她建造的如同仙境一般。

那时,坑南是各家各户的果园。果园里有梨树、枣树、桃树、杏树等。棵棵都长得粗壮茂盛。尤其是梨树,甚是高大,最大的一棵,树身特粗,两个成年人手拉手还抱不过来。春天一到,果园里的果树相继开花,微风一吹,花香四飘,整个村庄都沉浸在花的芬芳中。到秋季更是喜人,棵棵果树硕果累累。村庄的周围、路边、坑边全生长着高大的杨树、榆树、柳树、槐树等。杨树、榆树高高耸立,像要插入云间;柳树枝条随风婆娑;枝叶茂密的槐树像撑开的雨伞。当清风吹来,整个村庄像在绿色的波浪中游荡。每到夏天,村民们都喜欢走出家门,到坑边的树荫下乘凉。妇女们边说笑,边忙着自己的针线活;男人们动情地聊天,聊古、聊今、聊未来;小孩则蹲在坑边,有的支杆钓鱼,有的看鹅鸭在水中嬉闹。

村北是各姓氏族人赖以生存的耕地。这片土地不碱、不沙、不淤,很适宜庄稼生长。加上皇张渠里常年有水,既便是干旱之年,庄稼也能得到浇灌,再经人们的勤恳耕耘,所以年年都能获得好的收成。因此,这片土地被人们识为旱涝保收的宝地。

解放后,村民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的生产热情更高。初期,党和国家号召组织起来发展生产,村里人积极响应,率先成立了互助组,后又相继升为初级社、高级社。到年,村里农业生产搞得热火朝天。靠集体的力量,又发展起了副业——开办了粉坊,每年把生产出来的绿豆、地瓜加工成粉条、粉皮,不仅在本地销售,还远销到黄河以东。他们还把剩下的粉渣和浆喂养家禽和牲畜,那时范庄的景象真是家家粮满仓,鸡鸭成群猪满圈,牛羊膘肥,骡马欢叫!

吃水不忘挖井人。富起来的村民没忘党和国家,他们每年都把打下来的粮食晒得“焦干”(非常干得意思),再用扇车把粮食中的杂质和不成熟的小粒扇出,确保交给国家的粮食颗颗粒大饱满。

改革开放以来,村民更是与时俱进,较早把土地转让、租赁给能人,配合景阳冈旅游区的开发,建了樱桃园。村上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进城打工挣钱,不能外出的人到樱桃园打工挣钱。再加上领取的土地租金,年年都有万元或几万元的收入。现在村里通电、通水、通水泥路,腰包鼓起来的村民都把过去的土屋、土院墙改建成了砖屋、砖院墙,添置了冰箱、彩电、洗衣机,有的还买了汽车。近几年他们又转向了对人才的培养,即把钱投到孩子身上,送他们到好的学校学习文化、学习技术。截至现在,全村共培养出中专生8人,专科生8人,本科生12人,研究生3人,博士生3人。

随着深入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实现中国梦的圆满完成,在村党支部及村委会的带领下,范庄的小康梦也一定能如期实现。范庄加油!

(作者:范庄李氏族人二十一世孙李希振)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47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