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吃饱后会发出几个信号,中了一个,父母
2023/11/14 来源:不详看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m.39.net/news/a_6273005.html
有一种饿叫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觉得你饿。“多吃点”是中国长辈关心孩子的方式,但有时候这也会给孩子带来许多负担。
执笔:邵菲
编辑:刘一之
定稿:苏子后
宝宝出生之后,吃什么、怎么吃,成了父母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对于那些新手爸妈而言,更是头疼,担心喂多了会消化不良,又担心喂少了宝宝饿肚子,进而引发营养不良。
本文配图均源网络,图文均无关幸孕姐表姐家的宝宝刚生下来时只有5斤,体重有些偏轻,表姐一家想要宝宝赶紧追上“成长”的步伐,就增加了给孩子喂奶的次数,想着增强营养。可是一顿“操作”过后,孩子不仅没怎么长个,肠胃还吃出了问题。
宝宝胃容量的发展进程
其实,宝宝在不同时期,喂养量是有严格限制的,喂多或喂少,都有可能引发健康问题。
出生1-2天的宝宝,胃只有豌豆般大小,喂养量应控制在5-7毫升;出生3-6天的宝宝,胃只有葡萄般大小,喂养量应控制在30-60毫升;出生1-6个月的宝宝,胃如草莓般大小,喂养量应控制在60-90毫升;出生6-12个月的宝宝,胃如苹果般大小,喂养量应控制在90-毫升;出生12个月的宝宝,胃如小白瓜般大小,喂养量应控制在毫升。
因而,父母在喂养宝宝的时候,需要参考以上同期的数据,并酌情的做出一些调整。这样,宝宝既不会吃不饱,也不会“过度喂养”。
宝宝吃饱的信号
用数据的角度方法来喂养宝宝,只具有普适性,因而,观察宝宝的表现来判定是否吃饱,更为准确。
主要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观察:
1、吃奶时的状态
当宝宝特别饿的时候,就会大口大口吃奶,显得非常焦急,此时,他们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吃奶上。
当宝宝吃饱时,他们吃奶的速度会大幅放缓,偶尔还会出现心不在焉,走神的情况。
2、体重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宝宝在6个月以内的时候,平均每周体重涨幅为克,或者每月增加克。而宝宝到了6个月之后,每月的涨幅大概在克左右。
如果发现宝宝的体重涨幅在这个范围内,就说明他们营养摄取是刚刚好的,不存在没有吃饱的情况。反之,则可能是日常营养供给不足了。
3、排便的情况
正常情况下,宝宝每日会排小便8-9次,排大便4-5次。
但是当宝宝没吃饱时,小便次数会减少,大便则呈绿色稀拉状。
不过,随着经济及观念的转变,现如今“过度喂养”的情况更为多见。
宝宝过度喂养的危害
1、引发消化功能紊乱
宝宝出生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其肠胃消化功能还处于发育状态,因而较为脆弱。过度喂养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从而加重相关器官的工作负担,进而引发消化不良。
2、易导致脑疲劳
肠胃中的食物过多,所承担的消化任务更重,为了及时完成消化工作,有限的血和氧气就要从大脑“调”到消化器官。这样一来,就容易导致大脑出现缺血、缺氧的情况,使得大脑受损,出现脑疲劳的情况。
3、导致肥胖
过度喂养,顾名思义就是营养摄入过度,但是人体对营养的需求,及新陈代谢能力有限,如果营养过剩,就容易出现肥胖的情况,影响宝宝身心健康发展。
对于宝宝而言,过度喂养并不是一件好事,因此,为了宝宝身心的健康发展,父母一定要按需喂养。
延伸阅读:奶粉喂养的宝宝更容易过度喂养
1、饱腹感不强
母乳中的某些成分进入宝宝的肠胃之后,一种叫做胆囊收缩素的物质会被分泌释放出来,使宝宝产生强烈的饱腹感。
但是吃奶粉的宝宝,这种物质分泌较少,因而饱腹感不强,容易吃多了。
2、代谢不同
母乳中含有脂肪连接蛋白和瘦素,可以增强人体的代谢能力,营养成分更易吸收。而奶粉的营养成分吸收利用率更低,因而需要增加进食量才能满足生长需求。
3、食用难度不同
人们常说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可见宝宝在吃母乳的时候需要耗费很大的力气。加之母乳的分泌“高峰期”会间隔1-2分钟,因此,进食量更好掌控。
而奶粉的话,奶瓶流速较快,宝宝吃起来更方便快捷,因此容易贪嘴吃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