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文化丨头条大赛第12季丨罗涌瓜儿

2023/7/16 来源:不详

瓜儿菜记事

罗涌

成熟的榨菜,摘除叶子,露出根茎,形如多头鼓状瓜果,渝东土家人习惯称为“瓜儿菜”。在长江上游的涪陵、万州等地,都有榨菜厂,因此,沿江两岸便盛产瓜儿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四伯父罗家钰退休回了老家后溪沟,便借资开办榨菜厂。一个叫小垭口的地方,开始热闹起来,两口大石池,池边堆码着一摞一摞的榨菜坛,一座小山头上搭起了菜架。

农历三月,春寒料峭,榨菜厂开始生产,四面八方的人们将瓜儿菜背进菜厂。有一天清晨,母亲给我一把小刀,一只小木凳,来到菜厂里,开始叫喊:“安坨子,这边来一回瓜儿菜!”“香宝儿,再来一百斤!”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将瓜儿菜根部的硬皮剥掉,按照剥下的菜皮计酬,一角钱一斤,我和母亲一天能挣上三块钱。但挣钱的时间并不多,十几天瓜儿菜就被抢剥完。堂哥堂嫂也带着刚出生的儿子敏,加入剥菜大军,儿子则被放在地上,这个小家伙的手脚不停地踢打,十分可爱,我们都叫他“敏蛋儿”。到了黄昏时分,就该收工回家了。这个时候格外喧嚣,“凤叔,打串点数哟······”“拿篾丝啰······”你也争,我也拉,都想先回家,整个小垭口菜厂,叫声、笑声不断。

剥好的瓜儿菜用竹丝穿成串,晾晒到菜架上。凤叔和几个精壮男人,搭好一个菜棚,便爬到菜架上,将一串一串长长瓜儿菜挂上去。很快,一座小山变成瓜儿菜的世界,人走在菜架下,就进到一个翠绿的长廊。

几天后,瓜儿菜褪色打蔫,这时便下架,进入大池腌制。倒进一层瓜儿菜,撒上盐巴,凤叔、安坨子等便换上新草鞋,下到池里,站成一排,“嘿哟—嘿”,喊着低沉的号子,踩上十几遍,将瓜儿菜一层层压榨密实,这是手工“榨”菜的必要工序。七天后起池,剪掉飞皮,和上香料装坛。装坛也是有讲究的,用木棒一层一层夯筑,口子上填进瓜儿菜干叶子扎紧,即可封口。剩下的腌制水也不会丢弃,这是压榨和腌制出的瓜儿菜水分,过滤后熬制酱油。酱油味道醇香,生态环保,一角钱一斤,那几年,几乎成为我们村每个家庭的必备作料。

刚读完高中的安坨,被四伯父任命为厂长,他身体壮实,生龙活虎,在榨菜厂也算文化人。打工的女孩香宝儿,身材高挑,大眼睛,挺鼻梁,漂亮可爱。这两个年轻人早被四伯父看在眼里,便让凤叔做媒,玉成好事。不久,这对郎才女貌的新人举办了婚礼,成为小垭口瓜儿菜厂一桩美好的记忆。

后来菜厂不知道什么原因关闭,从此,小垭口再也见不到熙熙攘攘的人群,高大的木架被拆下,两口大菜池,淹没在野草丛,山间田野一垄一垄青翠欲滴的瓜儿菜也消失了。

我读中学时,常能吃到瓜儿菜皮做的汤,我们管叫“和汤”。大学时,看见食堂有瓜儿菜做的咸菜,总会要上一份。参加工作后,偶尔坐飞机,也能品尝到家乡的榨菜。听说中国榨菜与法国的酸黄瓜、德国的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腌菜”。总之,榨菜就是名副其实的开胃名菜,已经享誉世界。

现在,像四伯父开办的这样简陋的榨菜厂早已被淘汰,变成现代化的大型加工企业。四伯父也于年7月离开我们。但我每次回到老家,路过小垭口,自然会想起安坨、香宝儿、敏蛋。那一排排高耸的菜架子,还有凤叔的号子声、吆喝声,四伯父忙碌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版面欣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46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