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唐五代辽宋地藏菩萨像及琥珀特征,对一
2023/7/26 来源:不详通过唐五代辽宋时期地藏菩萨像及琥珀的特征,
对一件琥珀圆雕地藏菩萨的考证
虎魄造办处
虎魄造办处——致力于学习研究探索中国古代琥珀艺术
特别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琥珀制品
地藏菩萨作为四大菩萨之一,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得名。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也因此被普遍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地藏的坐骑是谛听,是一个头像狮子的怪兽。在四大菩萨中,地藏菩萨的辨识度是最高的,因为他的形象和唐僧有几分相似,都是髡首(剃去头发,光头),手拿宝珠或锡杖等。《地藏经》:“手中金锡,振开地狱之门。掌上明珠,光摄大千世界。智慧音里,吉祥云中,为阎浮提苦众生,作大证明功德主。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本师地藏菩萨摩诃萨。”地藏菩萨手里的圆球是如意珠或者叫明珠。
地藏菩萨手中的如意宝珠音译真陀摩尼、震多末尼。又作如意宝、如意珠、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如意摩尼。指能如自己意愿,而变现出种种珍宝之宝珠。此宝珠尚有除病、去苦等功德。一般用以譬喻法与佛德,及表征经典之功德。关于此宝珠之出处,据杂宝藏经卷六载,如意宝珠出自摩竭鱼之脑中。另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九载,如意宝珠或由龙王之脑中而出;或为帝释天所持之金刚,破碎后掉落而得;或为佛之舍利变化而成,以利益众生。此如意宝珠系如意轮观音、马头观音、地藏菩萨等之持物,能满足众生之意愿。
地藏信仰是中国佛教中一直盛行不衰的思潮,在石窟寺、壁画、雕刻、幡画中都大量出现。地藏菩萨是救度六道众生的,所以地藏菩萨通常与六道或五道轮回图表现在一起。所谓六道轮回指的是:天、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六道。天道,最高最上,极大极尊,快乐如意;人道,是要安忍世间苦乐之境,做秉持忠孝、仁信之人;地狱道,谓在地之下,是由于人活着尽做恶业,所以报尽命终,才到此受苦;饿鬼道,说人要是吝啬贪婪便会得到此报,饿鬼羸瘦丑恶,穷年累月,不得吃食,居海底山林,乐少苦多,苦海无边;畜生道,畜生覆身而行,禀性愚痴,不能自立,由他人畜养,故名畜生,报生此道是由于昔日作恶所至;梵语阿修罗,指人华言无信,怀猜忌心,常好斗战,所以降生此道,此道居天涯海角,远离人世,寂寥苦痛。佛教的轮回观念旨在教化信众,现世行善积德,来生便可进入天堂,否则会下地狱。地藏菩萨能主持轮回、普度众生,所以最受社会底层信众的顶礼膜拜。
瑜林石窟第15窟前室东壁南侧壁画上有一尊唐代时期的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为男性僧人形象,身披袈裟,右手拈宝珠,可知为宝珠地藏,是饿鬼道的救主。从地藏的身上引出六朵彩云,每朵彩云上站立着一位六道中的形象,以此象征六道轮回。佛经记载,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弥勒佛降生之前的无佛之世留驻人间,守护佛法、救度众生。地藏菩萨辗转奔波于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和天上六道间,救度众生。(图文来源久阿远远远远远)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有一件西市遗址出土的唐代沙门形地藏菩萨善业泥像,长方形,中有浅浮雕画面,四周有凸起的廓;长15.7、宽1.6、厚2.9厘米;形制规整,边缘干净,经过烧制,呈砖红色。画面中央为地藏菩萨,着袒右袈裟,半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右手持宝,从宝中放射出六道光芒,分别从身体两侧流出,为六道轮回的图景。左边从上到下,依次排列出:持法杖的天王、跏趺坐的天、立姿的舞人;画面右边:上为飞天、中为翼马、下为畜生,地藏菩萨身后有背光、头光,顶上覆以华盖。(图文来源于百度百科)
中国国家博物馆亦收藏了一件唐代地藏菩萨泥佛像,高7厘米,宽5.1厘米(上图,图片来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