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绿色制造的变废为宝
2024/12/2 来源:不详鸟瞰大亚湾畔,循环化改造在石化园区全面铺开,“隔墙供应”“变废为宝”成为企业标配;聚焦工业领域,领军企业争相发力固体废物减量化和资源化,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项目成为行业标杆……在惠州,“无废工厂”“无废园区”建设方兴未艾。
当前,广东正实施“制造业当家”战略,锚定绿色低碳目标,积极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和生产制造全过程绿色化,并在全省范围持续开展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力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
锚定“无废城市”建设目标的惠州,正加快落实建设方案,全方位探索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新路径。惠州提出,要加快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固体废物资源化水平,到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下降,综合利用率达到97.70%。
撰文:卢慧宋丽丽曾珈
园区“隔墙供应”促资源高效循环
在惠州大亚湾石化区,各式各样的管道星罗棋布,这里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也是国家首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园区。
园区内,上游石化企业将化工产品输送给邻近的下游企业,实现产品就地转换,这种模式被称为“隔墙供应”,已成为园区内每家企业的标配,实现“好邻居”互助互利、共享发展,让废水、废气、废渣逐渐“吃干榨净”,就地循环利用。
“目前,园区内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高达95%。”大亚湾石化区相关负责人说。例如,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将石脑油隔墙供应给中海壳牌;中海壳牌生产的环氧乙烷,由智盛(惠州)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及科莱恩化工(惠州)有限公司加工生产表面活性剂,作为欧莱雅、宝洁等化妆品原料;此外,惠州宙邦利用中海壳牌的环氧乙烷和华达通的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生产配置锂电池电解液,提供给电池制造商,最终送入新能源汽车工厂。
“隔墙供应”不仅运用在生产物料的供应上,还推广到了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上。过去,石化企业产生的废气经过处理达标后就直接排放到大气。如今,中海壳牌产生的废气供给凯美特工厂生产出食品级二氧化碳,广泛应用于可乐、雪碧等产品,不仅解决了大气污染问题,还提升了废气的经济利用价值,企业效益实现“1+1>2”。
一幕幕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故事正在园区内上演。当前,大亚湾石化区通过打造绿色产业链,使原材料供应更便捷、物流成本更低廉、运输模式更安全,有效提升了石化区产业链附加值,实现了链上主体合作共生、提质增效。同时,通过物质集成循环、能量循环,不断强化资源能源综合利用。
迄今,大亚湾石化区已经连续5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综合实力已连续10年位居中国化工园区前列。大亚湾将“产业链循环”和“公共设施共享”作为着力点,逐渐走出了石化园区“循环集约绿色发展”的经验之路。年,大亚湾石化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亿元,增速达28.1%,同时环境空气优良率达到了95.6%。
领军企业示范引领绿色低碳转型
在惠州,科技向善、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共识,领军企业正示范引领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节能减排是企业